要谈词的发展,首先当明词体的特点、优点,再看看是否已经发挥得足够了。
当然,以诗的传统而论,齐言体如四、五、七言尽有它的优点;从解放的角度来看“诗”
,词之后有曲,曲也有更多的优点。
在这里只就词言词。
就个人想到的说,以下列举五条,恐怕还不完全。
1.是各式各样的、多变化的。
假如把五、七言比做方或圆,那么词便是多角形;假如把五、七言比做直线,词便是曲线。
它的格式:据万树《词律》,为调六百六十,为体一千一百八十余;清康熙《钦定词谱》,调八百二十六,体二千三百零六。
如说它有二千个格式,距事实大致不远。
这或者是后来发展的结果,词的初起,未必有那么多。
也不会太少,如《宋史.乐志》称“其急慢诸曲几千数”
。
不过《乐志》所称,自指曲谱说,未必都有文辞罢了。
2.是有弹性的。
据上列数目字,“体”
之于“调”
,约为三比一。
词谱上每列着许多的“又一体”
,使人目眩。
三比一者,平均之数;以个别论,也有更多的,如柳永《乐章集》所录《倾杯》一调即有七体之多。
这些“又一体”
,按其实际,或由字数的多少,或缘句逗的参差,也有用衬字的关系。
词中衬字,情形本与后来之曲相同。
早年如敦煌发见的“曲子词”
就要多些,后来也未尝没有。
以本书所录,如沧海之一粟,也可以看到。
不过一般不注衬字,因词谱上照例不分正衬。
如分正衬,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“又一体”
了。
是否变化少了呢?不然,那应当更多。
这看金、元以来的曲子就可以明白。
换句话说,词的弹性很大,实在可以超过谱上所载二千多个格式的,只是早年的作者们已比较拘谨,后来因词调失传,后辈作者就更加拘谨了。
好像填词与作曲应当各自一工。
其实按词曲为乐府的本质来说,并看不出有这么划然区分的必要。
词也尽可以奔放驰骤的呵。
3.是有韵律的。
这两千多格式,虽表面上令人头晕眼花,却不是毫无理由的。
它大多数从配合音乐旋律来的。
后人有些“自度腔”
,或者不解音乐,出于杜撰,却是极少数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