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讲 盛唐气象-《唐诗宋词十五讲》

第二讲 盛唐气象(第1页)

盛唐的诗歌革新

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

王、孟与山水田园诗

高、岑和边塞诗

精彩纷呈的盛唐诗坛

盛唐是唐诗的最高峰,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。

诗歌史上的“盛唐气象”

,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《沧浪诗话》里提出来的。

林庚先生曾经就此作过精彩的阐释:“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,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,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。”

“蓬勃的朝气,青春的旋律,这就是‘盛唐气象’与‘盛唐之音’的本质。”

“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,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,这是植根于饱满的生活热情、新鲜的事物的敏感”

;“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,因为它鲜明、开朗、深入浅出;那形象的飞动,想象的丰富,情绪的饱满,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。

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‘浑厚’的盛唐气象的风格。”

林先生不但以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盛唐气象的特征,还指出建安风骨是盛唐气象的骨干,“没有这个骨干,盛唐气象是不可能出现的,这就是为什么陈子昂高倡风骨在诗歌史上具有那么大的意义,也就是李白之所以赞美‘建安骨’的根据。

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‘骨’,它还有丰实的肌肉”

,“它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”

(《盛唐气象》)。

“盛唐”

是一个笼统的时代观念。

林先生所说的盛唐的时代精神,主要是指在开元全盛时期开明政治的背景下,一代文人对时代充满幻想、渴望有所作为的浪漫精神。

天宝时期虽已由治转乱,但当太平表象下的政治危机还没有充分显露时,乐观浪漫的情绪仍然是当时诗歌的主要倾向,也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性格。

经过初唐诗歌革新的几个阶段,盛唐诗人对于建安风骨的认识,已经形成理论上的共识,但真正形成“声律风骨兼备”

的风貌,则是到开元十五年以后。

“盛唐气象”

比建安骨更为丰富,不仅是因为盛唐诗人将齐梁的声律词采和建安风骨融为一体,而且还因为在近五十年的时段中经历了持续革新和不断深化的过程。

以下我们结合盛唐诗歌革新的两个发展阶段,来谈一谈盛唐气象的丰富内涵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