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
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——宋之问《渡汉江》
这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代表作。
关于此诗的作者,还有另一个说法是李频,不过李频没有被贬到岭外的经历,故学者多认为是宋之问所作。
在沈德潜的《唐诗别裁集》里,此诗就被安放在宋之问的名下。
众所周知,宋之问曾经依附过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,后来被贬为泷州参军。
泷州在今日的广东省罗定市,在唐朝时是很僻远的地方。
在岭南没待多久,宋之问就逃走了,偷偷潜到了洛阳,《渡汉江》就是在这条逃回中原的路上作的。
根据《旧唐书》的记载,宋之问不仅依附权贵,更做出过卖友求荣的事来,“深为义士所讥”
。
关于宋之问做过的坏事,史家说法很多,但基本都认为这是人品卑污的人。
《唐诗别裁集》在收录宋之问的作品时,还因此做了一个特别说明:“不以人废言,故薄其行而仍录其诗。”
宋之问其人无行,其诗却能传世,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事例。
这个关于“言与人”
的问题,值得一说。
1948年,钱穆先生在无锡的江南大学教书,应友人之邀,写一些随笔发在报刊上,当年就结集成《湖上闲思录》一书。
第二年,他离开大陆,仓促之间,没有带上这本书的稿子。
1958年,即在写下《湖上闲思录》十年之后,钱先生在香港重新看到了这本书,当时他的心情是这样的:“再自披览,即篇题亦都忘却,更不论内容所涉。
循诵而下,恍如读他人书。
乃深幸此人谈吐,与其平日素所蓄藏,无大悬别,此亦大可欣喜之一境也。”
这段文字,见于钱先生为此书写的跋文里,可谓儒者本色。
“乃深幸此人谈吐,与其平日素所蓄藏,无大悬别”
,看到这句话,我想起了《明史》里的一个故事。
1402年,朱棣的军队围攻南京,所谓的“靖难之役”
至此到了尾声,建文帝即将退出历史舞台。
后来成为一代名儒的吴与弼,当时就在南京城中。
他的父亲吴溥是建文帝的大臣,城陷前一晚,吴溥约上同僚也是邻居的王艮、解缙、胡广等人,一起在自己家中商讨何去何从。
解缙先是陈说大义,誓死效忠于建文帝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