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愈的沉着痛快-《唐宋诗会意:七百年的风流儒雅》

韩愈的沉着痛快(第1页)

一封朝奏九重天。

夕贬潮州路八千。

欲为圣朝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

云横秦岭家何在,雪拥蓝关马不前。

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

——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

元和十四年,唐宪宗派使者到凤翔迎佛骨入宫,留三日后再送往佛寺。

这个举动,引发朝中崇佛大潮。

韩愈看不下去,写文章劝皇帝停止佞佛,并建议将佛骨烧毁。

唐宪宗阅文后大怒,要将韩愈处死。

这个处罚,朝中大臣以及贵戚们都认为太重了。

经重臣裴度等人的劝阻后,唐宪宗改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。

在赴潮州就任的路上,韩愈的侄孙韩湘前来送别,于是有了这么一首诗。

此时韩愈已经年逾五旬,是以诗中有“残年”

之说。

诗题中的“示”

,常用于长辈对晚辈、上级对下级。

如果是晚辈写诗文给长辈,则不能用“示”

,而宜用“呈”

或“奉呈”

奉字是敬辞,至今我们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,例如:无可奉告——以敬辞来表达峻拒的态度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雪拥蓝关马不前”

这一句里的“拥”

字,今日读成平声了,但它的古音是仄声,在古诗文里应读yǒng。

这一首诗,与其说是韩愈写给侄孙的,还不如说是写给唐宪宗看的,尤其是“欲为圣朝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”

两句,明白地托出了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用心。

所谓的“弊事”

,指的就是皇帝迎佛骨之事;而“肯”

字的意思是“岂肯”

,意谓自己不会只考虑保全一身而不理会国家大事。

韩愈在《伯夷颂》一文里,说当时有一些所谓的士人,“一凡人誉之,则自以为有余;一凡人沮之,则自以为不足”

将这些表现反过来,就是韩愈所推崇的特立独行之人格。

在谏迎佛骨这件事上,韩愈无愧于他所说过的话。

第三联描绘前途险恶,最后以不知能否从潮州生还的忧心收束全诗。

看此诗后半部分所散发出的忧惧气息,可以隐约感受到,唐朝时的潮州是何等荒远之地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