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而致仕,礼法有明文。
何乃贪荣者,斯言如不闻。
可怜八九十,齿堕双眸昏。
朝露贪名利,夕阳忧子孙。
挂冠顾翠,悬车惜朱轮。
金章腰不胜,伛偻入君门。
谁不爱富贵,谁不恋君恩。
年高须告老,名遂合退身。
少时共嗤诮,晚岁多因循。
贤哉汉二疏,彼独是何人。
寂寞东门路,无人继去尘。
——白居易《不致仕》
相传白居易写完诗后,会把诗读给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妪听,遇到老妪不懂的地方就改,一直改到老妪能懂为止。
这个故事颇具煽惑力,不过煽惑的不是诗人,而是读者,因为如果都按照“老妪能解”
这四个字去要求历代诗人,发展下去就是“劳动人民看不懂的东西就不是好东西”
,类似的主张,我们绝不陌生。
从历史上看,白居易“老妪能解”
的做法,对后世诗人并未有多大的沾溉之功。
比如在他之后的李商隐,写诗就喜欢密集使用典故,一样名传千古。
宋朝就不用说了,诗家竞以才学为诗,后世的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养,或者说傲慢得连既有的笺注都不愿去看,往往读不懂宋人的诗。
所谓“老妪能解”
,只是白居易的野心,他希望自己作品的传播面达到最广。
这种心志对于个人来说,实在无可厚非。
但如果据此评断白居易的成就,恐怕就大谬不然了。
清人叶燮说,白居易的五言律诗,对仗工整,用典贴切,常常读得意犹未尽,杜甫之后不可多得。
这个评价不谓不高,但并非是针对通俗易懂而言。
事实上,白居易的诗只是面目俗,其主旨仍然是雅的。
《不致仕》这首古体诗,可以让人看到他的俗和雅。
诗题的“致仕”
,是官员退休的意思。
有人认为白居易此作是在讽刺杜牧的祖父杜佑,因为杜佑年过七十岁尚未退休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