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拉是一个很独立的孩子。
夏天,她喜欢脱光衣服,慢悠悠地逛到当地的糖果店。
在她第二次被警察送回家后(还是她给警察指的路),沃德太太开始把她绑起来。
她这么做并非狠心,只因为米拉去糖果店要穿过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。
她把绳子拴在前门的把手上,绳子很长,米拉还是能四处走动。
可是,米拉喜欢脱衣服的习惯却没改掉,这令人难堪。
沃德太太并不推崇体罚,她用严厉的责备和冷暴力取而代之。
这个方法奏效了。
新婚之夜,米拉不愿意脱衣服。
渐渐地,米拉不再因为被拴起来而生气和流泪了。
她学会了在那小小的一方天地里玩耍。
不让她出去,她只好胡思乱想。
于是,当绳子解开时,米拉成了一个俯首帖耳甚至有些羞怯的孩子,经常闷闷不乐。
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:开学第一天,她就把所有的课本学完了,无聊之际,她就将一学期剩下的时间用来活跃班里的气氛。
结果学校决定让她跳级,如老师所建议的,把她调配到一个“更适合她水平”
的班级。
可她跳了几次,也没找到这样的班级。
在她看来,同学们只是比她大几岁,高几寸,重几斤,比她更懂人情世故而已。
她和他们说不上话,只是一头钻入藏在课桌里的小说中,她甚至会在上下学的路上看小说。
沃德太太觉得米拉将来会有出息——嫁得好,成为一个好女人。
所以,她省吃俭用,送米拉去上培训班。
米拉学了两年朗诵、两年舞蹈、两年钢琴,还学了两年水彩画。
(沃德太太年轻时喜欢简·奥斯汀的小说。
)在家时,沃德太太教她不要跷二郎腿,不要和男孩子一起爬树,不要在小巷里玩捉迷藏,不要大声说话,不要同时戴三件以上的首饰,也不要金银混搭。
学完了这些后,她认为把米拉“培养成才了”
。
可是,米拉有自己的私人生活。
因为年纪比同班同学小很多,所以她没什么朋友,不过,她倒也不在乎这些。
她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看书、画画和幻想。
她尤其喜欢童话和神话,所以后来她又接受了两年的宗教教育,此后,她的关注点就转变了。
十二岁时,她全身心地去研究上帝、天堂、地狱和尘世之间的关系。
夜晚,她躺在床上,看着外面的月亮和云朵。
她的床靠着窗户,她可以惬意地枕在枕头上,凝望着窗外的天空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