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子煦侯自冠以来,沉浸载籍垂二十载,尤颛于史。
世居淮阴之王家营。
营在明清时著称淮北重镇,直南朔冠盖之冲。
今虽陵夷,碉垒犹昔。
张子重其故里,搜采旧闻,并辑私志,自言为淮阴支志之一。
既脱稿,持以见示,展诵数四,益信其有良史才。
其书立限精严,择言雅粹,寖寖入古,足与咸、光、宣清河三《志》并传不朽。
方隅掌故,可以觇一县之隆替,非苟作也。
王家营之名,昉于有明,立营、立镇,均不详其沿革;陆辇交通,亦不详所自始。
其地侧踞淮壖,密迩泗口,淮、泗所交会,古称形胜。
《禹贡》:“沿于江海,达于淮泗”
。
吴子寿梦会诸侯于柤,夫差城邗,沟通江淮,又掘深沟于商鲁之间,以会晋公午于黄池,皆由淮泗口北溯。
汉魏以降,南北兵争,舟师进退必经泗口,尤为要害。
元人开会通运河,泗漕入燕京,一苇可杭,开二千里水程之新局,达官大贾,咸取此道。
吴兴赵孟頫作《兰亭十三跋》,即在会通运河南旋舟中,不闻有陆行二千里至泗口附近停车之事,亦不闻有自泗口附近舍舟陆行北上之事。
明洪武元年,定河洛,太祖北巡,舟师入淮。
是日巽上风多,扬帆飞帜,不二时而达河、淮二水相合之处,遂越淮入河,三旬抵汴梁。
时山阳末口坝塞,盖循故沙河出淮阴磨盘口入淮,又沿淮而入大清河口。
大清河原为泗水,黄河由之,而会通未废。
不久,黄水浸安山,会通河淤。
永乐复开会通,泗漕间道往往由小清河上泝,而黄河出大清口如故。
嗣是黄河屡决开封、归德,夺颍、涡、睢以入淮,徐州、吕梁二洪水涩下,迄弘治先后百年,引河、沁济运,漕事大棘手。
度此百年之中,会通运河除行漕外,不复通民舟,易舟而车,遂开新道。
王家营殆为南北绾毂之要区,此证诸黄、运历史,可揣断者也。
正德以后,黄河由汴、泗,单、鱼、丰、沛间,河势冰裂,会通淤梗。
嘉靖初黄河改道出小清口,大清河垫为陆。
自是王家营去河泗口稍远,水陆分程,地位愈重。
又大河合泗,逆水行舟,有风涛之险。
万历开泇,康熙开中运,地倾流急,牵挽艰难,行人裹足,王家营益居水陆冲要,南船北马,自清江浦渡黄河,车行达北平,俗称十八站,东南江浙朝会计偕,舍出王营无他道,媲于襄樊,未或让焉。
咸丰中,黄河涸徙,褰裳可涉,商旅北行,改由清江浦赁车,王家营非宿站,顿失形势。
光绪中津浦铁路成,辕辙易向,王家营乃夷为僻鄙,不复有问津者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