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部-《凤山县采访册》

丁部(第1页)

规制

城池

街市

廨署

仓廒

营汛

铺递

炮台

险隘

番屯

番社

义冢(附坟墓及养济院)

钱粮

学宫

学额

学田

书院(附试院、奎楼)

义学(附番社义学)

社学

祠庙

·城池

县城,在郡南八十里武洛塘山之南,地属大竹里,旧名陂头街,邑新治也(按邑旧治在兴隆里,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,庄大田应之,躝县城者再。

五十三年事平,始移建于此)。

乾隆五十三年,始建竹城,环植刺竹,编棘为篱,聊蔽内外而已。

嘉庆九年,知县吴兆麟倡建四门,分为六座。

大东曰朝阳,小东曰同仪,亦曰东便,西曰景华,南曰安化,北曰平朔,其外门曰郡南第一关。

道光十八年,知县曹谨就六门上增建城楼各一,复于四隅筑炮台六座(东北隅、西南隅各一,东南隅、西北隅各二),外浚濠堑(东面即东门溪,余三面即内濠沟,详见本条下),广一丈二尺,深一丈一尺,周一千一百二十丈。

咸丰四年,参将曾元福建筑土墙,高八尺,宽二尺,上无雉堞,周如濠之数,墙外仍植刺竹。

光绪十八年,墙圯,李邑侯淦命众业户重修。

旧城,在兴隆里,县西北十五里,邑旧治也。

康熙六十一年署县刘光泗筑土城,周八百一十丈,高一丈三尺,东西南北设四门,左倚龟山,右连蛇山。

外浚濠堑,广一丈,深八尺。

雍正十二年,知县钱洙奉文环植刺竹,围绕三重。

乾隆二十五年,知县王瑛曾,就四门侧增建大炮台四座。

道光五年,知县杜绍祁再移旧址,舍去蛇山,全围龟山在内,高一丈二尺,宽一丈五寸,上有雉堞,周一千二百二十四丈,仍置四门。

门上有楼,高四丈二尺,东门曰凤仪,西门曰奠海,南门曰启文,北门曰拱辰。

又于四隅建立炮台四座,高一丈三尺,今尚完固。

·街市

外北门街(旧志作武洛塘街),在外北门内,逐日为市。

和安街(一名翠桐脚街),在内北门内,逐日为市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