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之所以治乱者三,杀戮刑罚,不足用也。
国之所以安危者四,城郭险阻,不足守也。
国之所以富贫者五,轻税租,薄赋敛,不足恃也。
治国有三本,而安国有四固,而富国有五事,五事,五经也。
君之所审者三:一曰德不当其位,二曰功不当其禄,三曰能不当其官。
此三本者,治乱之原也。
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,则不可加于尊位;功力未见于国者,则不可授以重禄;临事不信于民者,则不可使任大官。
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,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。
宁过于君子,而毋失于小人。
过于君子,其为怨浅;失于小人,其为祸深。
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,则良臣不进;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,则劳臣不劝;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,则材臣不用。
三本者审,则下不敢求。
三本者不审,则邪臣上通,而便辟制威。
如此则明塞于上,而治壅于下,正道捐弃,而邪事日长。
三本者审,则便辟无威于国,道涂无行禽,疏远无蔽狱,孤寡无隐治。
故曰刑省治寡,朝不合众。
右三本君之所慎者四:一曰大德不至仁,不可以授国柄;二曰见贤不能让,不可与尊位;三曰罚避亲贵,不可使主兵;四曰不好本事,不务地利,而轻赋敛,不可与都邑。
此四固者,安危之本也。
故曰卿相不得众,国之危也;大臣不和同,国之危也;兵主不足畏,国之危也;民不怀其产,国之危也。
故大德至仁,则操国得众;见贤以让,则大臣和同;罚不避亲贵,则威行于邻敌;好本事,务地利,重赋敛,则民怀其产。
右四固君之所务者五:一曰山泽不救于火,草木不殖成,国之贫也;二曰沟渎不遂于隘,障水不安其藏,国之贫也;三曰桑麻不殖于野,五谷不宜其地,国之贫也;四曰六畜不育于家,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,国之贫也;五曰工事竞于刻镂,女事繁于文章,国之贫也。
故曰山泽救于火,草木殖成,国之富也;沟渎遂于隘,障水安其藏,国之富也;桑麻殖于野,五谷宜其地,国之富也;六畜育于家,瓜瓠荤菜百果备具,国之富也;工事无刻镂,女事无文章,国之富也。
右五事分国以为五乡,乡为之师。
分乡以为五州,州为之长。
分州以为十里,里为之尉。
分里以为十游,游为之宗。
十家为什,伍家为伍,什伍皆有长焉。
筑障塞匿,一道路,抟出入。
审闾闬,慎筦键,筦藏于里尉。
置闾有司,以时开闭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