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之祸,不患其有可睹之迹而发于近,而患其无可窥之形而发于迟。
有迹之可睹,虽甚愚怯,必加所警备。
而发于近者,其毒常浅,无形之可窥,虽甚智勇亦忽于防闲。
而发于迟者,其毒常深。
昔者五胡之祸晋室,其起非一朝之故也。
探其基而积之,乃在于数百岁之淹缓。
国更三世,而历君者数十。
平居常日,不见其有可窥之形,是以一发而莫之能支。
夫非无形也,盖为祸之形常隐于福,为福之形常隐于祸。
人见其为今日之祸福而已,不就其所隐而逆窥之。
是以于其未发,皆莫睹其昭然之形。
此其为祸至于不可胜救之也。
先王之世,侯甸要荒,各以其职来贡。
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,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,使得与夫备物盛礼之观,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,甚深远也。
后世之君,幸其衰敝而悦其向服也,因内徙而亲之。
其事肇于汉之孝宣,渐于世祖,而盛于魏武。
或空其国而罢徼塞之警,或籍其兵而为寇敌之捍。
夫既去其侮而又役其力,可谓世主之大欲,国家之盛福矣。
不知积之既久,而大祸之所伏,一旦汹然若决防水,莫之能遏。
晋为不幸而适当之,以其平居常日不睹其昭然之形故也。
昔者孝宣乘武帝攘击匈奴之威,令五单于内争,始纳呼韩邪之朝。
元帝时请罢边备,赖侯应之策,以为:“自孝武攘之漠北,夺其阴山,匈奴失所蔽隐,每过阴山,未尝不哭其丧亡也。
今罢备塞,则示之大利。”
元帝虽报谢焉,自是北人亦浸而南顾,汉亦甚悦其来而不之却也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