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渭水下
△又东过槐里县南,又东,涝水从南来注之。
渭水迳县之故城南。
《汉书集注》,李奇谓之小槐里。
县之西城也。
又东与芒水枝流合,水受芒水于竹圃。
东北流,又屈西北入于渭。
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,即《地理志》所谓县有黄山宫,惠帝二年起者也。
《东方朔传》曰:武帝微行,西至黄山宫,故世谓之游城也。
就水注之。
水出南山就谷,北迳大陵西,世谓之老子陵。
昔李耳为周柱下史,以世衰入戎,于此有冢,事非经证。
然庄周著书云:老聃死,秦失吊之,三号而出。
是非不死之言。
人禀五行之精气,阴阳有终变,变无不化之理。
以是推之,或复如传。
古人许以传疑,故两存耳。
就水历竹圃,北与黑水合。
水上承三泉,就水之右,三泉奇发,言归一渎,北流左注就水,就水又北流注于渭。
渭水又东合田溪水,水出南山田谷,北流迳长杨宫西,又北迳盩厔县故城西。
又东北与一水合,水上承盩厔县南泉,北迳其县东,又北迳思乡城西,又北注田溪。
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也。
县北有蒙茏渠,上承渭水于郿县东,迳武功县为成林渠。
东迳县北,亦曰灵轵渠,《河水书》以为引堵水,徐广曰:一作诸川,是也。
渭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。
县,古犬邱邑也,周懿王都之,秦以为废邱,亦曰舒邱,中平元年,灵帝封左中郎将皇甫嵩为侯国。
县南对渭水,北背通渠。
《史记·秦本纪》云:秦武王三年,渭水赤三日。
秦昭王三十四年,渭水又大赤三日。
《洪范五行传》云:赤者,火色也,水尽赤,以火沴水也。
渭水,秦大川也,阴阳乱,秦用严刑败乱之象。
后项羽入秦,封司马欣为塞王,都栎阳;董医为翟王,都高奴;章邯为雍王,都废邱,居槐里,为三秦。
汉祖北定三秦,引水灌城,遂灭章邯,三年,改曰槐里,王莽更名槐治也。
世谓之为大槐里,晋太康中,始平郡治也。
其城递带防陆,旧渠尚存,即《汉书》所谓槐里环堤者也。
东有漏水,出南山赤谷。
东北流迳长杨宫东,宫有长杨树,因以为名。
漏水又北历苇圃西,亦谓之仙泽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